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及智能化系统构造
1、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阐述
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是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高新技术,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植物繁殖材料创造最为适宜的温光气热营养激素环境,发挥植物最大的生理潜能,使植物的生根基因尽快表达,从而实现植物的快速生根,形成具有栽培价值的商业种苗。
运用该技术,可使任何绿色植物的繁殖材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株完整的微型植株,再通过大田复壮即可成为商品苗。该技术在计算机智能控制下,不受季节限制实现周年繁育,并通过多代循环,实现快繁的几何级倍增,即一个繁殖材料通过几代循环后,在短时间内即可克隆出成千上万的植物个体。是目前种苗生产实现工厂化生产最为经济最为高效的育苗新技术。在果树、花卉、药材、林木、绿化苗、蔬菜等种苗生产上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是育苗史上一次全新的技术革命。
2、系统构造
系统构造由微喷弥雾降温系统、自动营养补充系统光照补充系统、二氧化碳强制供应系统、加温系统、电磁场等组成。

植物非试管快繁基地整体模型图

快繁基地内部图

快繁基地内部侧视图
一,基地基础建设
植物非试管克隆技术属于设施农业,而且属于设施较为齐全的项目,可以建立钢架大棚或者北方的暖式大棚,有条件的最好是连栋大棚或玻璃温室,大棚的规格一般是选用8米×30米的标准棚,或者8米×30~60米的连栋大棚,这些钢构架的大棚除了牢固性好外,还有更好的采光度。如果条件有限,也可用竹或木条搭建简易大棚。这些可以从当地具体情况与条件出发灵活搭建。
搭好大棚骨架后,就是选择大棚薄膜,用于快繁基地的大棚膜,一般选择无滴膜为好,这种膜具有更好的透光性,现在国外发达的国家已研制出一种纳米薄膜,它具有自洁功能,除了能去除水珠凝露外,还可以把污染至膜上的有机物分解,始终保持膜表面的洁净,而且膜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在夏天结合喷淋降温效果比普通膜更佳,现在日本已在生产上开始运用,而我国才刚刚开始研制。还有一些多功能膜,它能滤除一些植物不需要的光线而让有效光透过;还有一些膜能随着外界光照强度的变化而改变光的透射率,可以使棚内的光照强度更为稳定与有效。膜在快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保温、挡风、避雨、防虫、滤光,还有创造相对独立空间环境之作用,特别是在二氧化碳强制供应情况下,棚膜有防止气体逃逸之作用。这是大棚外膜的选择。另外,最好还在棚内设置内膜,内膜包括扣于小拱棚上的保温薄膜,在冬季寒冷季节扣于苗床上起到双层保温之效果,或者在于棚内侧面与顶部均匀挂设一些反光板或反光膜,以提高光的利用率,特别是冬季日照少的季节,挂设反光膜可大大提高棚内的光照度。
大棚建设及扣棚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这步工作完成后,开始建设苗床,苗床是种苗繁殖场所,也是环境控制的核心对象,它的建设不像传统土壤育苗那样简单作畦就行,它是在工厂化洁净化的环境下生产,必须建设成布局整齐,走道平整清洁、排水良好、管理方便、床体标准的水泥苗床,或者也可建成利用率较高的立体苗床。目前,生产上运用较多的是平面的水泥苗床,现就水泥苗床的建设作些介绍。选择红砖与水泥为施工材料,在施工前先对基地进行平整与划石灰线规划,一般标准大棚为8米×30米,可作纵向四畦苗床,也可在大棚中间设定一个横向走道,把纵四畦苗床横切分为8畦,这样每畦的长度为14~15米左右,而畦宽一般设定为1.2~1.5米,这样的宽度可使畦面弥雾全面而均匀,也有利于人在苗床两边的人工操作,过宽不利管理,过窄利用率降低。在规划苗床的同时,还需规划管理走道,营养液池及排水沟,其中中间主走道宜宽些,可设为 |